过失犯罪包括哪些_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在律网整理发布 2023-08-13
首先我要看看刑法中对过失犯罪是如何规定的,在刑法第一编总则第二章第一节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关于更多过失犯罪包括哪些(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的法律相关知识,下面由在律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要看看刑法中对过失犯罪是如何规定的,在刑法第一编总则第二章第一节第15条规定:

在律网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只有法律有明确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从这个法条中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首先我们要明白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都是过失,二者对危害结果的出现都是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的,结果出现都是意料之外、没有想到的。

如果主观没有持反对的、否定的态度,那么就可能符合上期我们讲的故意犯罪了。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两种过失犯罪的具体案例,这样会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法律术语。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

“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

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

“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的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

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人员,其职责要求在倒车时必须先认真观察,而该驾驶员由于疏忽大意,既不鸣笛,也没有认真观察,致使危害结果发生,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

还是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最后要强调的是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与故意犯罪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限制,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刑法才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虽有过失行为,则不是犯罪,可以进行教育或行政处罚。而在故意犯罪中,许多犯罪只要行为一经实施,就构成犯罪,比如行为人实施了杀人行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得逞,也应当负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二是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好的本期视频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观看,下期视频我们看一看意外事件中犯罪会被刑法处罚吗?

综上所述,以上全部内容就是关于过失犯罪包括哪些(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的法律知识介绍,在律网小编希望以上全面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任何关于法律方面的问题,欢迎你通过在律网咨询相关律师,我们将会竭诚为您解答。

74
分享
扫一扫进入手机端

免责申明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头条置顶
顶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