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染病防治法规定有多少种
2020年中国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及传染病预防措施分析
一、传染病发病人数
传染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传染病的类型、特点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部分传染病发病率高,控制难度大,除了客观因素外,也受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一直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较2019年有所下降,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645.3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379.16万例,同比减少37%。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类、乙类、丙类三类,共39种。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丙类传染病也叫做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局数据显示,中国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量高于甲乙类传染病数量,其中2020年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323.29万例,较2019年减少了393.93万例;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322万例,较2019年增加了14.77万例。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20年在各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发病数最高,达到1413126例;其次为流行性感冒,发病数为1226804例;第三为乙型肝炎,发病数为1139133例。前三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均为传染病,且均为肝炎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为丙类传染病。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传染病死亡人数
突发性传染病事件一旦出现,往往能够迅速蔓延,严重威胁到群众生命健康,甚至产生巨大的社会损失。自2015年起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较2019年有所减少,2020年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为2.51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0.02万人,同比减少0.8%。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分类型来看,丙类传染病属于致死率较低的传染病,2019年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304人,2020年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仅为169人。而甲乙类传染病死亡数较高,2020年中国甲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为24923人,较2019年减少了58人。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艾滋病一直以来是我国死亡人数最高的传染病,2020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8979人,远高于死亡数排第二的新冠肺炎。2020是新冠肺炎肆虐的一年,但是在中国政府的有力防治下,2020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为3344人,远低于2020年艾滋病死亡人数,因此对于艾滋病的防治必须抓紧。
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传染病预警制度存在的问题
1、欠缺具体操作方法
2004年的《传染病防治法》虽然明确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但是对传染病预警制度是什么,何种情况下启动预警,预警要达到何种目的,如果不启动预警将承担何种责任,均无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虽然规定了预警级别、级别划分的原则(即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预警启动的主体等内容,是启动预警的重要前提,即各级别预的划分标准该法授权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但是在2007年之后,并没有关于传染病预警级别标准相关规定,欠缺具体的操作方法,尚不能较好地互相衔接。从《传染病防治法》实施至今,我国也找不到一个传染病预的案例,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又凸显出我国传染病预警方面的不足。
2、存在法律冲突
《传染病防治法》第19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根据该法的规定,国务院卫生况予以公布。根据该法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发布预警。但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就有权发布预警。两部法律在预警主体的规定上不一致,存在如何选择适用的难题。
四、传染病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方式。对于人类传染源的传染病,需要及时将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妥善地安排在指定的隔离位置,暂时与人群隔离,积极进行治疗、护理,并对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用具等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然而,如果是未知传染源,特别是动物担任的传染源,由于其需要流行病学的因果推断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上得到充分的证据,有的时候并不是很容易得到确切结果,尤其是突发急性传染病发生时,想要短时间内确定传染源更是困难。不过,一旦确定传染源后,需要及时采取高效的措施控制传染源,以保证传染源不会继续将病原体向易感人群播散。
2、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通过消化道传染病。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最为直接的预防方式。主要方式在于对于传播媒介阻断,消毒或扑杀。如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食物或饮水要进行丢弃或消毒处理,对于污染了病原体的房间或用具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对于一次性的医疗用品在使用后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在虫媒传染病传播季节采取防蚁防虫措施等。同时,对于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手段也是极为必要的,如促进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对使用针具进行消毒,对会发生高危性行为的人群的进行安全套使用的宣传教育等。如今预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方法也仍然是注意基本卫生,到洗手,戴口罩,吃肉要煮熟虽然是老调重弹,但仍然是切断传播途径最有效的方式。
3.保护易感人群
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当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所以,保护易感人群也是传染病预防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较为容易实现的预防方法。对于已经有预防性疫苗的传染病,给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最为保险的方法,如婴儿在出生后进行的计划免疫,对于传护科医生、护士,从事传染性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家禽类养殖工作的人员等接种相应的疫苗。历史上,人们利用高效的疫苗已经成功地攻克了天花。证明对于易感人群的保护在传染病防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我国将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
此类传染病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间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患者或者密切接触者,至采取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所以,甲类传染病也称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将人感染H7N9高流感纳人法定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被纳入乙类,但可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此类传染病发病率较高,引起高病死率,传播能力有限或能在人间传播但没有高致残、高致畸能力,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是需要采取计划性疫苗接种,进行义务性、公众性检查与治疗,对传染源或者对传播环节进行系统控制等社会性控制工程的传染病。
但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又解除了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将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人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
丙类传染病对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开展主动性系统监测以掌握流行情况,为监测管理传染病,需要建立和改善控制措施,开展防治的传染病。
上源于《卫生法学》第二版翁开源蔡维生
下源于人民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病防治法都说了什么
我国传染病法来源于两次重大疫情。
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传播迅猛,短时间内感染了20多万人,这场战疫花掉10亿元,相当于当时上海每年卫生经费的五倍。甲肝疫情第二年1989年中国通过了《传染病防治法》。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把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积弊暴露无遗,传染病防治法的修订也因此被推到了前台。非典后第二年2004年,通过反思“非典”事件,社会各界对传染病防治法的条文提出了大量意见,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原传染病防治法的41条法条中,删除3条,对其余38条进行了修改,又新制定42条,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法条增至80条,是重建性质的修订。形成了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
2020年,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我国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都规定了什么内容?或者说我们从非典疫情中都总结了什么经验教训?
传染病分为几类?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39种必须报告的的法定传染病,按照防范程度从高到低,分成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发病率高,治疗延误时引起病死率高,在人间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流行时需要采取强制性隔离病人或者密切接触者,甚至采取疫区封锁或者交通卫生检疫等措施的烈性传染病。
为什么甲类传染病只有法定两种?
最被严防死守的甲类传染病只有两种:鼠疫和霍乱。除去这两种传染病,其他都不是法定甲类传染病。
这两种疾病在今天中国已很难兴风作浪,大多数人没见过霍乱,鼠疫也基本上不成气候,过去几年,国内散发的鼠疫很快就被消灭。那为什么它们还能稳居甲类位置?
原因在于,这两种疾病虽然相对容易治疗,但传播极为迅猛,如果不及时通报,很难一下子扑灭压死。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只要不把世界上所有的鼠类都消灭,鼠疫就时刻可能卷土重来。霍乱也是如此,2017年也门爆发霍乱,几个月内出现20万疑似病例,死亡数千人。
另一方面,现行《传染病防治法》中,法定甲类传染病被规定得非常死,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这种严格规定,是因为对于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防治法授权的防控措施等级是最高的。甲类防控措施的实施将会极大影响和伤害正常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成本极高,如封锁疫区(封城)、强制交通卫生检疫、死者尸体强制火化。并且,只有甲类传染病才必须隔离,乙丙类如果没有特殊规定,不是必须隔离。
或者可以说,甲类传染病(包括甲类标准防控的疾病)可以举国防控。
新冠状病毒纳入哪一类?
新冠状病毒肺炎因为是新出现的病毒,在传染病防治法中没有规定。但是,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2020年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因此,2020年1月21日新冠状病毒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紧接着,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封城。
什么是乙类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措施?
在传染病防治法中,只有明确的四种传染病是乙类传染病采用甲类传染病措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加上2020年1月21日起的新冠状病毒肺炎。
乙类传染病中的一些病种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严重,必须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措施,以迅速控制疫情。随着传染病菌毒种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新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据专家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新发生的传染病有一至二种,2003年暴发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控制措施的,由卫生部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都有哪些?
对于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律授权的防控措施等级是最高的。这些措施包括可以依法采取病人隔离治疗等系列防控措施、可以宣布疫区进行封锁、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可以停工停业停课,甲类传染病防控紧急措施都对非特定公民的财产和自由等权利作了较大程度上的限制,社会政治及经济成本极高。因此到目前为止,法定能够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的传染病只有6种: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冠状病毒肺炎。
可以宣布疫区进行封锁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国务院决定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
可以依法采取病人隔离治疗等系列防控措施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可以停工、停业、停课
停工、停业的紧急措施是一定时期内对有关企业经营权和劳动者的劳动权的限制,停课的紧急措施是对受教育权的限制,停工、停业、停课的紧急措施都是为了防止因为人群聚集而导致传染病的快速传播。
限制或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的紧急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公民人身自由和经营自由的一定限制,防止传染病因人群聚集而大面积扩散,减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度。
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国家抗击疫情组织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还应制定传染病防治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等。
公民是否有义务配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有配合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义务,即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这里包括了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人,外交人员无传染病防治方面的豁免权,所以驻中国的外国使、领馆人员也应遵守。
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传染病与一般疾病不同,不仅危害个人健康,更会危害社会公众,公众对传染病疫情享有知情权,但同时为了防止不负责任的传言或者炒作引起社会恐慌,疫情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对传染病疫情公布的主体、渠道、形式等分别作出了规定。
传染病病人非歧视原则问题
传染病防治控制措施是针对疾病的,不是针对公民人身的制裁。历史上曾有不少国家存在过歧视和驱逐麻风病等传染病病人的现象,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当前社会上部分人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病人、感染者的歧视现象仍较严重,若得不到合理解决,不但损害传染病病人、感染者的个人权益,也不利于传染病的控制。
但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三项核心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健康人群是经过实践检验结论。这就要求,当传染病病人、感染者在生产、生活中或疫情暴发、流行时确实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和职业限制。
因此,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一方面应当强调维护传染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他们;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传染病扩散,保护好健康人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某些易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工作的职业资格有所限制,但采取职业限制时规定的传染病病种和禁止性工作必须有法律、法规和科学依据,任何单位不得随意确定。这样即体现了法律的非歧视原则,也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益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愿神州无恙。